抑郁的意思 抑郁症治疗的佛学借鉴

   “佛学被称为心学,是包罗万象的心理学。”佛学思想博大,理论精深,在西方哲学和无意识心理学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心理学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就受到了佛学影响。佛学与西方主流心理学在认知方式上存在着区别,前者是把生命主体置于思考的中心,而后者完全是以客观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体系及认知上的差异,带来的实践效果就不相同。听说严重的抑郁症。由于佛学理论的广博非本文可论述,这里只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有选择地谈谈。佛学具有一套对心和物质现象的认识体系,这种认识和归因体系对于抑郁症治疗的作用体现在:重建对物质和精神世界中人类行为差别原因的认识和对由心物构成的现象世界的本质认识;正视并接受欲望的存在,在认知方面建立对由投射所产生的心理现象以及所带来的情绪体验的觉察、监督与校正机制;重视真正正确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强调个体化进程中对自我的深度体验与彻底认识,把顿悟和精神性的超越作为人格完善的目标;因缘论中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等。佛学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拓展了对抑郁症治疗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手段。

佛学主张不要追随和沉溺感官之得去认识世界,并不是说不可以期待美好的事物,而是在永恒实现不了之时,可以正视这种必然的规律,从而不让心理遭受消极情绪的影响。治疗。佛学讲求节制欲望能带来精神上的超越性和满足感。但现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期待是人们活下去的方向和动力,没有期待或者不为了期待的实现而努力便意味着被淘汰和谴责。抑。

抑郁在某种程度上正严重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正确的知识是人获得拯救的一种途径。学会抑郁症测试题。固然,我们有先进的仪器和药物来帮助患者实现康复,但作为仍在社会中挣扎的灰色人群来说,佛学理论无疑将是心灵的清泉,能帮助人们更加真实和仔细地看到所处的环境和自我的状态,并且在症状的初期具备一定的自我预测和自我调节能力,这不得不算是一种进步和可喜的现象。看着抑郁情绪。

1、透视“苦乐”,走向觉悟。大乘佛教认为,“人是注定要在这人世间来体验和生活的,因而需要对人生进行理解”。抑郁症测试题。在这样一种宗教思想体系中,倾向于用一种本原性的解释来取代世间万象的错综复杂,认为痛苦来自个人对无有自性的变化之物的依附,来自尘世的奢靡颓废。抑郁症。“苦”与“乐”是佛教中相对应的两个概念,世界充满了无边的苦难。从心理学角度讲,苦与乐就是指人通过外界作用而感受到的一种内心体验。生老病死是身之“苦”,贪嗔痴迷是心之“苦”,这里的心之“苦”也就是造成种种心理抑郁现象的原因。

佛学对期望有这样的看法:一般人把世间看得很实在,进而产生种种期待,如名利、地位等等,并希望能永远占有。抑郁是什么意思。但这种对永恒的认识是与事实不符的。无常本来不是痛苦,只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但正因为对世界不能正确认识,把一切看成永恒,当无常到来时,期待的实现遭遇挫折就会痛苦。

从佛学理论看,这就是贪,也是痴。抑。“贪是强烈的占有和染著心理”。一般来说,人都有相当的占有欲,尤以物质方面为最。学会抑郁的意思。当欲望无法实现时,便产生了烦恼、苦痛。荣格认为“无论你通过意志做什么,总是一种负担,一种冲突,一种内在的紧张,你随时都有可能失去它,它必须被持续地保持着,而保持它需要能量,最终会把你消耗掉。”那么,人就应该正视欲求与成就之间的消长关系。企求掌握自身不可能掌控的一切,过度的期望把握某事只能使内心压力更大,直至导致心理失衡。你看抑郁症治疗的佛学借鉴。来自佛学的解决方法就是努力向内观照,建立真正的自我意识和对消极情绪的觉察和管理机制,对外界看法保持正确的接纳程度,从而保持内心的一种心理平衡机制。抑郁症治疗的佛学借鉴。

4、因果与归因。忧郁。因为理想和目的,人对主观和客观的评价常倾向于求全责备,但现状与理想相比将永远不会完美。抑郁症测试题。因果论也是佛学中的经典学说。听听总是抑郁怎么办。佛学认为宇宙万事,都是缘起缘灭变化无常。抑郁的意思。一件事情的成败,既有“因”即内因,直接原因,也有“缘”指外缘,客观条件。“因缘和合”时,事物才得以产生。所以正确对待因果关系,也就是正确对待主体和客体间的共同作用,也就不会把果全部归因于主体或客体一方,能以较合理的方式来指导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学会和使用正确的辩证的归因。借鉴。

3、自我的真与妄。“抑郁者为自己确定的目标特别高,几乎难以达到,并导致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和未来的消极评价,结果产生了抑郁情绪。”来自“痴”的苦影响着我们的情绪。佛学当中还讲到执著于自我,常表现为自高自大和自以为是。看看焦虑。目的实现就归因为自我能力强,遭遇挫折就诋毁贬低外在因素。荣格研究佛学后认为,“你的意念有追求圆满的倾向———你想大笑、痛哭、发怒但你不能,那就会有压力。那就是你患病已久的原因,因为一切没有完成的事会让你紧张。你的意念就是社会的缩影。想知道总是抑郁怎么办。社会的压力环绕着你,渗透着你。”这样的归因方式表面意义上是自我意识严重,其实恰是丧失自我的表现。因为真正的自我是建立在内心,而不是依靠外界的肯定与否。

佛学认为“我执”也是烦恼的来源之一。佛学。我执,源于对虚假自我的认识与运用,真我,是脱离尘俗的无可污染的一个存在。心理学认为,过度的甚至是错误的自信和自尊,将有可能导致无助、冷淡和沮丧等抑郁症兆。想做根本做不到的事,也是苦的表现。听说抑郁症。心理学家对抑郁症状态作了这样的描述:“人们明显有一种强烈的欲望便是实施对他们周围环境或事件模式所描述的控制。被证明无法控制的某事件的期望引起了无助和抑郁。”

心理学家荣格在研究佛学后认为,“你可以卓有成就,尤其是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通过努力做成许多事,因为努力是一种竞争和进取。但在内在世界中,努力将所获甚微,那些从努力开始的事件,最终都无奈地放下了。学习意思。在终极世界里没有什么像自我那样失败,正如在尘世间没有什么像自我那样成功。在物质世界中没有什么像自我那样成功,在精神世界里没有什么像自我那样失败。抑郁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样。”过多外界的期待使得内心处于极端不被关注的状态,内部的自我获得了彷徨失措的权利。抑郁是什么意思。所以人们抑郁的一部分来自于对外界的过分关注和对内在的忽视。如果佛学关于期望及自我概念的意义越来越深地进入人内在的评价体系当中,就会使之意识到一切劳而无获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负面意义,抑郁症状中因过高的期望而导致的消极情绪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总是抑郁怎么办。

20世纪50年代以前,弗洛伊德学派及其谈心疗法一直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占主导地位。抑郁。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发现抑郁症患者可能对社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一些专家认为用药物是治疗所必须的,故从60年代起,国内外精神疾病专家试图通过药物治疗抑郁症,但副作用较大,对患者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鉴于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旨在改变人类认知方式的认知治疗得到重视,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住院森田疗法”“疏导心理疗法”“音乐疗法”等。虽然,心理学与医学确实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着重要贡献,但无论是药物治疗、认知心理治疗都有其难处,其防御方法也是有限的,包括方法本身的有限性与使用的有限性。其实抑郁症。那么是否存在着可以进一步借鉴的其他方法呢 笔者认为佛学理论不失为一个好的借鉴。

抑郁症治疗的佛学借鉴

2、期待的指向。“来自期望、归因和因果解释领域的机制以及自信或自我概念因素,这些都被看作是对抑郁有根本性影响的因素。”

佛学讲求“觉悟”。当感情上的矛盾导致精神上的困扰或无助时,便会产生天真和幼稚以及其他一些不正确的认知方式,这可算是“迷”。但佛学认为人人本具佛性,由现实的困扰得到解脱,关键在于觉悟,这可说是心理康复过程中的自助。在佛学看来,觉悟就要改变认知方式,把向外投射的力量转化到向内观照中来,正视得失欲求,所谓“平常心是道”,即可产生以下借鉴:对于抑郁症的治疗需要形成一种独立型的“自我智慧体系”,并且自觉运用。

相关文章